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生物界孙悟空”涡虫首上太空:仅指甲盖大小,切成两半仍拥有“复活技能”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本次任务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其中:

失重性骨丢失/心肌重塑是制约人类开展深空探索的重要医学问题,斑马鱼实验将以神舟十八号任务中建立的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为基础,研究微重力对高等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明确蛋白稳态对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的调控作用。

涡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涡虫空间再生实验是国内首次开展,本项目将从个体水平进一步认识再生基本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人类空间损伤等健康问题。

链霉菌在土壤改良、植物促生抗逆、生态系统构建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次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质和酶在空间环境下的表达规律,为利用空间环境资源开发微生物应用技术和产品奠定基础。

目前,正在按计划有序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已在轨实施了20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并于去年底首次公开发布了《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获取的科学成果后续将会定期进行发布。神舟二十号乘 组在轨期间,除了上述3项生物实验外,还将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持续开展59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有望在血管化脑类器官芯片培养、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高温超导材料空间制备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涡虫,被科学家称为“生物界孙悟空”。

这种仅有指甲盖儿大小的生物,把它切成两半,短短7到10天,两段残缺的身体竟能各自长出完整的脑袋和尾巴;哪怕切碎成无数小块,每一块都像拥有 “复活技能”般,拼出全新的个体!更惊人的是,这种“切片大师”的生命历程已经超过5.2亿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中国空间站为何要不远万里,邀请这些“小不点儿”奔赴太空?它们即将开展的太空实验,又能为人类的医学研究带来哪些革命性的突破?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青年教师甄辉介绍,这一次上中国空间站的涡虫,是经过无性繁殖的东亚三角涡虫

涡虫是一种拥有强大再生能力的扁形动物,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实验材料之一。涡虫的组织修复能力十分惊人,即使断成两截后,两边仍可再生出新的肌肉、皮肤、肠道,甚至完整的大脑,而且这种再生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研究涡虫对研究人类细胞克服老化、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教授赵博生介绍,涡虫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切掉它的哪一部分,大概7-10天就能再生出来。是什么在调控着这些干细胞的增殖,使之又分化成各种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细胞?这些都是不清楚的。涡虫和哺乳类动物有非常多的相似性,我们想通过对它的研究,在人类相关疾病的克服等方面得到一些帮助。

赵博生介绍,在中国空间站进行涡虫实验,想要通过研究空间环境对涡虫再生过程的发生以及生理形态的影响,来探寻太空复合环境影响修复再生的可能分子机制,以更好理解太空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为未来太空医学的发展以及研究人类细胞老化和创伤修复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空间站有一个特殊的复合环境,一是失重,二是辐射。在这样的复合条件下,涡虫的再生过程会不会发生变化?假设,它上去以后某些基因发生改变,能够促使它快速地再生,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这也是我们很想知道的问题。”

科研人员专门为涡虫制作了一个带有芯片的实验盒,装载好芯片后,封入48段涡虫,装入恒温箱里,交给载人飞船随航天员一起上行。入轨之后,由航天员将涡虫芯片实验盒从恒温箱中取出,装载到生命生态柜的小型生物通用培养模块中,加电启动实验。通过地面指令,完成样品图像采集、自动换液和样品固定,并及时下传数据。与此同时,地面也设置了与空间站实验模块完全相同的模块,同步开展对照实验,以期能加强了解空间复合环境影响再生的基本机制。

赵博生介绍,一、三、五天属于涡虫再生的关键时期,所以设计了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里面有16段涡虫。在轨实验结束后,将由航天员将涡虫芯片实验盒从小型通用生物培养模块中拆出,放入手套箱,取下涡虫芯片,等航天员下行时带回地面。科研人员通过组学分析,就能获得空间复合环境与地面对比实验下涡虫再生过程中关键时段的差异基因图谱。主要是找差异,地球上的再生和在空间站里的再生,区别在什么地方。

目前,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已经做好了将涡虫送上天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家对于即将开始的空间环境科学实验充满期待。(极目新闻综合)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