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感染病例超10万例!猴痘新药研发获进展,即将迈入临床审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广谱抗猴痘药物研发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主任张文宏教授在第三届感染病学术周(Oriental ID Week 2025)上宣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与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杂志(2024 IF=40.8)上发表了题为“Novel derivatives of brincidofovir and (S)-9-(
3-hydroxy-2-phosphonylmethoxypropyl)adenine inhibit orthopoxviruses and human adenoviruses more potently than brincidofovir”的最新研究成果。

猴痘病毒(Mpox)与天花病毒同属正痘病毒属,对全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自天花疫苗接种停止后,猴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2022年全球暴发了由猴痘病毒 clade II 引起的疫情。目前,BCV 和 tecovirimat 是仅有的两种被批准用于治疗天花的化学药物,也可通过紧急研究新药(EIND)申请用于猴痘治疗。

然而,tecovirimat 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不理想,美国NIH 的 STOMP 研究在2024 年 12 月宣布终止利用 tecovirimat治疗猴痘的试验研究。原因是中期结果显示,尽管 tecovirimat 安全,但它并未显著加速皮损的消退或减轻疼痛。这意味着该药物在改善患者关键症状方面效果不明显,从而导致研究的提前终止。

此次,首次获得比美国NIH用于临床研究的抗猴痘药物更强更广谱的新型抗病毒药物,将为新发传染病技术储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悉,目前该药物即将进入临床审批阶段。

猴痘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猴痘(Mpox)是由猴痘病毒(Mpox virus)引起的一种罕见的、散发的、天花样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5年2月23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127905例确诊病例,死亡病例为283例。

有相关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猴痘病毒是经由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从而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但目前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与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与之有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的人,或经常与可能感染的动物接触的人,感染风险最大。而新生儿、幼儿和潜在的免疫缺陷症患者可能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死于猴痘。”上述专家说,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使用止痛药和退烧药来缓解症状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

鉴于猴痘病毒和其他正痘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迫切需要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基于之前报道的原药 (S)-HPMPC(cidofovir)和 (S)-HPMPA,设计并合成了三种新型前药:BCV formate、ODE-(S)-HPMPA formate 和 HDP-(S)-HPMPA formate。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估了这些新型前药的抗病毒活性、细胞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该项工作已经在著名学术期刊STTT(2024年影响因子40.8)上发表。

该项研究显示,ODE-(S)-HPMPA formate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对正痘病毒(包括痘苗病毒、猴痘病毒)展现出比 BCV 更强的抑制活性,其 EC50(~40nM) 和 EC90(~60nM) 值显示抗猴痘病毒活性比 BCV高出约40 倍。不仅如此,它对人类腺病毒类型 2 和 21 的抑制效率还高于 BCV。这显示该类抗病毒药物还具备广谱的抗病毒活性。

细胞毒性与肝毒性试验显示这种新型的抗病毒药物具有良好的体外和体内安全性。

广泛抗病毒作用是此类药物的重要特点。张文宏教授表示,这些新型前药不仅对正痘病毒有效,还对人类腺病毒展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为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与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与临床专家正加快AI筛选,加快申请临床试验批件和评估该药物对其他DNA病毒的抑制活性。

构建感染性疾病防控体系

猴痘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的特点就直接决定了其传染性远远达不到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的新冠病毒。

尽管目前市面上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病毒的疫苗,但上述临床专家也指出,依据此前预防新冠和甲流病毒的经验,同样可以很好地做到预防猴痘的大面积传播。目前来看,普通居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较低,不必过度惊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出行戴好口罩,与人交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勤洗手、勤通风,避免接触和食用可能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规避风险地区的旅行,对于有病例报告的国家及地区要减少出行。

与此同时,由于感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重大挑战,目前我们仍面临着传统和新发感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因此,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都至关重要。

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药物研发的持续深入以及测序技术的发展,一些曾经肆虐的感染性疾病,如疟疾、天花等,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被彻底消灭。

然而,在新发病原体不断出现、病原体感染复杂多样、微生物耐药形势严峻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仍然面临着传统和新发感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深入研究感染性疾病、制定有效防控和应对策略,这些科学问题都有赖于对感染性疾病领域研究前沿以及进展的持续追踪和深刻认识。

感染与传染病领域能否持续发展,也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课题。

“每一次大流行都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场斗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停止争执,做好有效的准备,以科学的态度和充分的预案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学术周主席张文宏教授在上述学术周说道,要致力于为传染病和感染病学科的发展探索新路径,建设一个融合创新且富有韧性的新感染病学科。

此外,张文宏强调,要加强基层医疗体系的建设,提升其早期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一个强大的医防融合体系,将公共卫生理念融入日常医疗实践中;做好医疗救治能力储备,打造一个平战结合的感染病救治体系以及应对未来大流行的科技平台。

据悉,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示范诊治中心(组长单位),市级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区域临床诊治中心共同组成的上海市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IDC)体系,目前已建立了平急结合的重大传染病救治平台及三级网络体系。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