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乌鲁木齐“2路印记 城市畅游专线”正式开通运营。这一承载着市民记忆的“文化符号”,在停运14年后重回街头,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交通网络的优化升级,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文脉存续与文旅创新的生动实践。

在八楼主题车站,乘客准备乘坐首班“2路印记 城市畅游专线”。资料图片
20多年前,歌手刀郎的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传唱大江南北。一句“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让无数人对乌鲁木齐这座城市充满了幻想,也让这条线路声名远扬。曾经,它贯穿城市南北,串联起红山、八楼等众多城市地标与繁华商圈,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市民的日常出行、求学、工作与社交,是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随着城市发展,更便捷的BRT和地铁一号线逐渐替代2路公交,但它的线路编号作为珍贵的城市记忆被保留了下来。
“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瞩目的文化符号,恰在于其承载的独特历史厚度与集体记忆。作为八楼主体的新疆昆仑宾馆中楼建成于1959年,是乌鲁木齐市当时最高的建筑,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初代图腾;而穿梭其间的2路公交,则是市民生活的流动血脉。刀郎以艺术化的表达,将“文化符号”升华为一代人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在2路公交停运后不仅没有消逝,反而因岁月的沉淀愈发厚重。

4月20日,来自山东的游客尹爱玲在八楼主题车站网红打卡点打卡拍照。资料图片
如今,停运14年之久的2路公交,以“时光列车”的崭新面貌再度启程。线路以八楼、三屯碑为接驳点,覆盖乌鲁木齐主要旅游景点、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区,成为乌鲁木齐首条城市畅游专线。它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线路布局,使公交服务的便捷性显著提升,覆盖范围也得以拓展。
对于市民而言,它是唤醒尘封记忆的钥匙,能让人们重拾往昔乘坐2路公交的美好回忆;对于游客来说,这是沉浸式体验乌鲁木齐城市风情、感受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一扇窗口。乌鲁木齐同步推进交通升级与文脉存续,通过保留线路编号、打造八楼主题车站、开通“2路印记 城市畅游专线”等举措,犹如在现代化图景中嵌入文化芯片,既化解“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难题,又为乡愁寻得了落地生根的实体空间。
经典红白配色的车身、售票专座、充满年代感的站牌等元素,将虚拟的音乐想象转化为可触摸、可分享的实体体验,让2路公交从历史名词升级为可参与、可传播的城市IP。这种“记忆活化”不仅提升了旅游吸引力,更通过“被看见”增强了本地居民的认同感。

4月20日,乘客在八楼主题车站站牌前了解车辆停靠站点。资料图片
然而,在流量经济时代,如何将“网红效应”转化为“长红动能”?这考验着乌鲁木齐的智慧与创新。
面对这一挑战,乌鲁木齐需要从多个维度发力。无论是“2路印记 城市畅游专线”,还是八楼主题车站,唯有以创新思维、精细运营和人性化服务为支撑,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参与、可迭代、可共情的生命体,才能将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在服务细节上,需完善导览解说、优化周边配套设施;在内容创新上,应结合季节、节庆推出主题活动;在传播策略上,可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持续制造话题,以此让文化IP保持生命力。此外,注重游客的反馈与需求,开发多元化、深层次的文旅产品,通过互动体验增强参与感,将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真正实现文旅发展的良性循环。
让历史活在当下,让记忆照亮未来。当2路公交的引擎声与刀郎歌曲的旋律共鸣,当八楼站台的晨光映亮仿古站牌,当游客的欢笑与市民的回忆在车厢交织——这辆“时光列车”便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成为串联城市历史、文化与生活的纽带,载着乌鲁木齐驶向充满希望的未来。(乌鲁木齐晚报评论员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