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听潮X天一讲堂丨林小英:从“内卷”中“脱嵌”:今天我们如何做教育?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一晗 ​特邀声播 琚馨妍

因为《县中的孩子》一书和在《十三邀》节目中与许知远开展的一场关于教育的对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林小英被更多人所知晓。

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林小英对教育有着长期而深入的思考。近日,林小英做客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主讲了一期名为“从‘内卷’中‘脱嵌’:今天我们如何做教育?”的讲座,这也是宁波图书馆在今年的宁波读书月期间推出的特别讲座之一。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许多读者甚至坐在台阶上听完了整场讲座。

宁波图书馆供图

在这场讲座中,林小英为自己在节目《十三邀》中的一个呼吁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解决思路——让我们的孩子不要过度嵌入某一种模子或模式让自己筋疲力尽,而是要尽可能从中“脱嵌”出来,找到自己安稳和绽放的空间。那么,如何做到从“内卷”中“脱嵌”?林小英结合最新的调研成果,分享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潮新闻“听潮”栏目携手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为您整理这一讲座中的精彩观点,您可以点击上方音频收听讲座的精彩实录(共计1小时27分钟),也可以阅读我们为您整理好的讲座核心观点和部分文字实录,让我们一起,听见思想的力量,一起来思考教育的困局和突破。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宁波图书馆供图

讲座核心观点:

最好的教育是平衡,意志与能力的平衡,需求与身体的平衡,自我与自然的平衡。

人的控制感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会放弃所有努力,陷入绝望。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有意义的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

我们要保持必要的“无知”,通过保卫闲暇和重建秩序而“脱嵌”。

尊重孩子对于自己情势的判断,然后退守一种“无知”的状态,让他的自主性能够发挥出来。

尊重留白,空白本身是有教育价值的。

你替孩子包办了一切,他连思考的可能性都没有了,你希望省时省力,帮他走捷径,结果可能走了最大的弯路。

我们应当回到孩童的初心,保持经验的向上生长,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成长基地。

以下为讲座部分精华实录(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有删减、调整):

开场介绍(音频时间点00:03:10)

去年的《十三邀》播出以后,有很多人关心说,你讲“脱嵌”,你倒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办。现在教育“内卷”的程度可能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出路在哪里?不可能在80分钟的时间里讲清楚,再说出路终究只是一个途径,每个人所面对的问题可能都不一样。我今天结合我自己做的调研,包括最近这两年在做的城市教育研究,分享我目前为止我认为的合适的想法。我觉得我好像穿梭在不同的和教育相关的人群当中,可能也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可能难免偏颇,请大家原谅。

今天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如何理解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以及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观。第二部分是剖析我们在做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各方牵扯力量是什么;第三部分是解析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把我们一步一步地卷进去;第四部分我们探讨如何从被卷进去的力量中解脱出来。

何谓“基础教育”(音频时间点00:07:07)

基础教育所对应的学段是小学和中学,它的目的就是传授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培养公民的基本素质,全是基本的。这三个“基本”放在一块告诉我们其实没必要学得那么高深。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编程,这是基本的学习需求吗?我反而是觉得在“低幼”阶段把教育看得轻巧一点会好一点,咱们都相互轻松一点,因为这是基础教育。我们对一个小孩子像成年人那样要求,放学了继续上学,但是反过来问问自己,我们会下班了以后继续上班吗?也不会。有时候我们跳出来看一看,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不应该是正常的状态。

宁波图书馆供图

在学制系统中确立基础教育的地位时,就面临普及与提高的两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与预备性之争:为“大多数人的长远之计”还是为少数人升入眼前的“下一学段”;二是统一性与个性化之争:以国家或社会为本位,还是以个人为本。

应有的基础性是面向全体和长远的,基础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基础,终身教育的组成,必须考虑全体学生一生的可持续成长,要向受教育者提供起码得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培养公民的基础素质。不可避免的预备性则分为“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统一性是国家教育权的体现,个性化则是永恒的人性呼唤。对于每个孩子个性的呵护,我觉得这是今天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着力点。

个体教育的基本原则:平衡(音频时间点00:23:39)

最好的教育是平衡,意志与能力的平衡,需求与身体的平衡,自我与自然的平衡。

人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四个阶段,我们的能力是逐步增长的,意志力也是逐步地增长。从现实来看,目前教育的误区之一在于当孩子处于C2(少年阶段)时,我们把他的意志力激发到W3,比如在初二的时候,就让孩子立志考北大和清华,提前把高校的分级灌到孩子脑袋里面,致使其童年和少年期早早结束;第二个很重要的误区是在青年阶段,孩子的身心已经达到了可以接受重担的时候,但由于过早被激发了意志力,疲惫不堪,意志力仍然停留在少年的末期。

宁波图书馆供图

不同学段的教育的侧重点(音频时间点00:33:06)

“低幼”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感性,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师来讲,其实小孩只要依恋这个教师,他觉得这个老师对我特别好就行了;中学阶段主要是培养纪律精神,这才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时候,对于好的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有权威;到大学开始培养理性了,你不能要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直打起精神听课,那是不人道的,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讲,头一天熬夜了,第二天上课你也要打起精神,你就是学习知识的,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对于老师的要求就是学识。

宁波图书馆供图

习得性无助:人为什么不想努力了?(音频时间点00:37:17)

“习得性无助”来自1960年代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的一项经典实验,该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给以难受的电击,狗逃避不了;多次实验后取消障碍,仍给以电击,此时狗本可以逃生,却非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绝望无助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很多实验证明,“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人的控制感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会放弃所有努力,陷入绝望。

你要找到一个目标明确,有点挑战,自己可以完成,然后有正向反馈的事情。这样会有一种深深的投入,还有控制感,会觉得有些事情是可以控制的,就会增长信心,然后也会忘我,感觉到时间停止,不会觉得难熬。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征服体验的,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有意义的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

社会加速前的学习时空分布(音频时间点00:50:11)

社会加速前,我们的学业是缓慢地往前运作的方式(如下图),那时候要竞争的区间顶多就是四块,第一是在学校进行的规范性的课程学习,第二块是半规范性的自愿选择的课程和活动,第三块是在家庭或宿舍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或训练,最重要的是第四个区间,自愿参与的纯闲暇活动,也就是纯玩的活动。

宁波图书馆供图

社会加速后的学习时空分布(音频时间点00:54:04)

社会加速以后我们整个节奏变得更快(如下图),由科技加速所带来的生活节奏的加速,没有使我们获得更多的空余时间,反而让我们的事情变得更多了,社会加速带来了学习总量的陡增。

自由类的学习内容被严重地压缩了,学玩分界线下移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玩的时间缩小,自愿参与的纯玩闲暇活动越来越少了。此外,还要在很少的家庭时间里再分出一部分时间进行非规模化的在线学习辅导。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休息的时候只想看电视、刷手机,因为刷手机和看电视是最不需要技术的活动,孩子们没有体力和精神做一些忘我的、有沉浸感的、有点技术和挑战的闲暇活动了。

宁波图书馆供图

必要的无知:通过保卫闲暇和重建秩序而“脱嵌”(音频时间点00:59:53)

我们怎么样去拓展纯玩的时空,把它真正玩得有质量,然后能够保证一定的时长,玩出名堂来,从这个区间里面获得的能力和信心以及心灵的秩序,能够回过头来滋养自己在其他竞争区间的能力。我觉得这个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忘却的一块,这一块是我们自救的一个空间,对于这样一个空间,我的态度是我们要保持必要的“无知”,通过保卫闲暇和重建秩序而“脱嵌”。

自由的闲暇时间才能让自主性活动真正开展(音频时间点01:00:26)

我们一生耗费大量时间在学校要学习和掌握的是特定的、共同的知识,这是基础教育的本质,然而我们每个人发展得却如此不同,那是因为在各行各业中,有关人的知识,有关当地环境的知识,有关特定情势的知识,都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恰好是在这笔财富上的多寡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每个人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征途,而这笔财富的获得,在人一生的教育初始阶段,就要靠在正式的、规定的时间之外,即(上图)右下角的自由闲暇时间之内的自主性活动如何被认知和开展。与其认为我们知道学生在每个学习时空内应该怎么做,不如撤退到一种“无知”的状态,这种无知不但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守护的教育智慧。我们要尊重孩子对于自己情势的判断,然后退守一种“无知”的状态,让他的自主性能够发挥出来。

我们教育界有一个第十名定律,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是排名第十的人,他学习上还不错,但是也保有了很多时间进行自我探索,他有了自己的自由闲暇,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东西。

“纯玩”的区间:空白的教育价值(音频时间点01:04:57)

在纯玩的区间里面,我们要尊重留白,就是一种空白本身是有教育价值的。刚才我画的那个图,五个区间学生主要是进行规范性和半规范性的活动,按部就班根据命令和服从意志进行学习,看起来秩序“井然”,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发产生内心秩序的机会。那么一旦他们被“扔到”自由时空中,“我该做些什么呢?”就成为常见的发问。这种源于经验感被剥夺后产生的空缺,常常还没进入挣扎和犹豫的阶段,就被成年人安排好了结构化的活动,然后继续按部就班。

苏格拉底说“承认我们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之母”,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过于有知的父母养出的孩子“无知”,因为你替他包办了一切,你告诉他正确答案,你希望省时省力,帮他走捷径,结果可能走了最大的弯路。社会生活之所以能够给个人以益处,是因为个人能从其未认识到的其他人的知识中获益并超越其无知的限度,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从高度卷入的“外部秩序”中适当“脱嵌”(音频时间点01:08:35)

本次讲座,我们以学业“减负”这个话题为核心,勾连起了各种利益相关者,学生在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相互紧密嵌套的体系中,处在一个只能接受外部安排秩序的位置上,而这种秩序所带来的压迫感尚未得到全面的审视。这是今天“内卷”的基本根源,也带了弥散在全社会的“习得性无助”感。

我们要干的是什么?我们要建立自生自发的秩序,通过真正的经验积累,获得一种完整感和控制感。

保持经验的向上生长(音频时间点01:13:39)

还有要学会自“做”自“受”,在这个时空中,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做”得精力充沛,“受”得深刻而强烈,如果小孩在外面踢球鼻青脸肿,很高兴地回来了,你不用心疼他,他开心极了,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经验,在这个区间中获得的经验,而后在其他五个区间中都可以利用这个进行反身性地思考,不知不觉地就长大了。

在奉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人生格言的时代,“抢跑”成为赢得教育竞争的惯用策略,人为地对孩子教育进行太早和太多的干预,去除孩子在经验形成中必然遭遇的阻抗力,不但侵蚀了“自由玩耍的闲暇时空”的边界和本质,而且无法让孩子的经验生长出来。

我们应当回到孩童的初心,保持经验的向上生长,不仅仅是对于孩子和学生而言,对于我们自己来讲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成长基地,哪些事情是能够滋养一生,觉得这一辈子特别值得,觉得人世间特别好玩,那么这个事情就特别重要,能让自己处于一个有生命力的状态,然而到底怎么做,还有很多的学问可以做。我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宁波图书馆供图

(文中观点仅代表主讲人意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