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园采摘的鲜叶经过智能分拣、杀青、揉捻,到烘干,全程“不落地”作业——4月26日,贵州金三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碾茶创新中心内,于当天上线的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在高效运转。
“这套设备每小时可处理1000公斤鲜叶,参数达国内领先水平。”金三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庭说,通过集成PLC控制系统和远程监控模块,生产线故障率降低30%,人力成本缩减40%。
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落地,贵州一批企业正以数字技术为引擎,重建生产逻辑,构建柔性化、智能化新生态。

金三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智能生产线
在贵州好一多乳业“数字牧场”,每头奶牛的耳标实时回传体温、运动量等数据,饲养员轻点手机即可完成精准投喂;挤奶厅内,智能设备自动识别奶牛身份,同步监测奶质参数。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好一多质量总监冯晓飞算了一笔账:数字化改造后,牛奶合格率提升至99.8%,能耗下降15%,一条灌装线每小时可下线4.8万包产品,“效率翻番,品质更稳”。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设备升级,更是生态重构。贵州九号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的“云工厂”里,客户通过智能系统定制家具款式,设计数据直通生产线,激光切割机依图作业,全程无需图纸。
“从接单到交付,周期从25天压缩至7天。”九号家居总经理常旭光说,柔性化生产让企业在小批量订单市场抢占先机,今年个性化定制业务增长30%。

好一多智能生产车间
贵州天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9月份新的产线投入使用后,压片工序每台设备每小时可生产40余万片二甲双胍肠溶片。在搬运这一极其耗费人工成本的环节。天安药业也通过智能立体仓库,得到了有效解决。
不同规格的药品在自动化产线上经过自动装药、自动分类、自动打包之后,在机械手的精准抓取下,仅需几秒钟,就能完成一箱药品的自动堆垛,随即进入自动入库、自动计数环节。
“智能立体仓库”基于大数据智能化仓库与生产线集成建设,实现了从生产线的前端、末端与智能化仓库入库端、出库端之间的无缝对接,在信息管理集成上形成了产品盒、件的条码与药品销售等数据的共享,极大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同时,该项目还满足了新天药业30亿元年产值的产能配套支撑。
政策牵引下,产业“数字基座”加速夯实。《方案》提出的“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等任务,正在贵州落地生根。金三叶联合贵州大学搭建智能化加工设备生产线,模拟不同工艺参数对品质的影响。
位于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贵州味特食品有限公司,将通过技术提升改造项目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路追溯。
“项目完成后,通过溯源系统,扫描二维码,原料产地、加工批次、质检报告等信息即刻呈现,从青菜清洗到成品入库,全流程数据上链。”味特食品副总经理王登荣介绍,6月投产后,特色发酵食品年产能将从900吨提升至2.07万吨。

贵州九号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型人才缺口是最大瓶颈。”王登荣说,农产品存在机械化推广难这一主要问题。
对此,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打出“引育用留”组合拳:通过“直播带岗”“校招”招引大数据人才,联合贵阳学院等院校组建食品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校企产学研融合,建立由贵阳学院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强化科技攻关。
截至目前,科技特派员帮助解决“充气包装净菜”、“提升浸膏中的有效成分”等50个技术难题,申报省市科研项目9项。近三年,全区引进大数据人才超2600人。

味特食品
“生态特色食品作为双龙经济区的特色产业,对人才需求日益精细化。”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党工委组织人事部副部长陈维佳说,通过与贵阳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创新平台,鼓励政企校三方携手,针对酸汤、辣椒酱等特色产业进行项目研究及智能控制系统搭建,既解决企业技术痛点,又让学生实战成才。
转型之路需多方合力。贵州围绕健康医药、轻纺服装、包装、食品等细分领域,加快推动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一定进展。“十四五”以来,全省通过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轻工业数字化转型项目7个,支持总金额1000万元。
“早在2024年,贵州就印发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行动的相关方案,并编制了轻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信息技术发展处副处长马兰说,通过举办轻工行业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帮助企业“量身定做”转型方案,同时,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组织供需对接活动,为更多轻工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江婷婷
编辑 李雪雪
二审 李姗
三审 岳振